目的意义:
保持鼻腔两侧结构均匀性对称,对满足鼻腔通气功能的正常生理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鼻中隔偏曲的宽敞侧,鼻腔、鼻窦更容易发生阻塞性炎症的现象,与双侧鼻腔气流不对称,引发一侧结构顺应性的增生改变关系密切。为减少过度通气,同侧的鼻中隔、下鼻甲、中鼻甲等结构,会逐渐增生肥大或肥厚。而鼻中隔偏曲的狭窄侧,因鼻腔阻塞导致通气功能下降,致使结构逐渐萎缩。长期鼻腔气流偏移,还可以引起咽喉部一系列的发育异常,诱发或/和加重咽部炎症,等等。
经过近20余年的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发现:包括鼻中隔偏曲、息肉和非息肉性慢性鼻-鼻窦炎等在内的各类鼻科炎性疾病,是以鼻腔通气功能障碍作为最初的源头性因素,引发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在内的各类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的机体代谢性障碍,在此基础上,可并发或加重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危险。
为此,人们有理由相信,早期干预治疗鼻中隔偏曲、慢性鼻-鼻窦炎等各类鼻科炎性疾病,可以有效预防并降低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等各类慢性疾病的发病危险。尽管,包括鼻中隔手术、鼻窦开放术等在内的所有鼻内镜手术,与传统的额镜下手术相比较,已经越来越微创,加之控制性低血压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全麻鼻内镜手术得以广泛开展,以及近年来对术后镇痛技术的重视和广泛应用,术中、术后疼痛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填塞所导致的术后痛苦,依然是影响患者积极主动的早期治疗源头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通过填塞方式的改进,进一步降低疼痛,提高依从性,使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可以通过从源头性疾病的治疗开始,获得更早期的积极干预。
发展现状:
目前,鼻内镜手术依然是治疗包括鼻中隔偏曲在内的各类鼻科炎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所有的鼻科炎性疾病的手术治疗,都同样面临术腔填塞问题。术腔填塞,就患者而言,是整个围手术期,最为痛苦的经历之一。就医生而言,是进一步完善微创治疗,最难逾越的一个障碍。其中,术腔填塞的部位包括:鼻腔填塞和鼻窦填塞。填塞材料包括:非吸收性和可吸收性材料两大类。非吸收性材料包括:凡士林油纱条、Merocel高分子膨胀材料、瑞纳凝胶材料、硅胶管、气囊等。可吸收性材料包括:明胶海绵、止血绫、藻酸钙纤维,等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各类填塞材料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对比观察[1-10]。通过临床对比观察发现,尽管新型填塞材料具有许多优点,但多数依然无法避免全鼻腔填塞。
2004年至2007年,欧、美分别发表了有关慢性鼻-鼻窦炎的诊疗指引,并给予了不断的修订和补充[11-15],2008年,中国也随之制订了相应的诊疗指南[16]。这些诊疗指引的制定和推广应用,使整个鼻科炎性疾病的综合治疗,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完善。在此基础上,人们不但提出了“保留鼻窦黏膜”,“保留钩突”的各种更加微创的治疗理念,而且使这些微创治疗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现[17-18]。与此同时,为了使整个治疗过程都能够达到更加微创的目的,人们也对各类鼻内镜手术的术后填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往,各类鼻窦开放术的术后填塞,需要实施包括鼻腔、鼻窦在内的鼻-鼻窦填塞。近年来,在“保留鼻窦黏膜”,“保留钩突”的鼻窦开放术,使越来越多的鼻内镜手术变得更加微创的同时,术腔填塞也从鼻-鼻窦填塞,逐步缩小到了局限于中鼻道内的鼻窦填塞。同时,更充分的药物治疗,更微创的操作方式,更小的手术范围,更多的组织保留,虽然减少了压迫止血的需求,但却为防止术腔粘连,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从非吸收性材料的鼻-鼻窦填塞,到可吸收性材料的局限性鼻窦填塞,再到延长鼻窦填塞时间,在创面修复的同时,通过盐水术腔冲洗,令其逐步自行排出,从而有效减少术腔粘连,正在成为在整体治疗理念下建立微创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实行鼻窦填塞的同时,人们却对同期实施的鼻中隔手术,为了防止鼻中隔血肿的出现,为了鼻中隔能够更加居中,却难以完全避免鼻腔填塞。而在鼻-鼻窦填塞中,鼻腔填塞的痛苦最为严重。与鼻窦填塞相比,鼻腔填塞存在诸多缺点:
(1)术后48 h内的鼻腔填塞,患者只能张口呼吸,大量水分丢失,引发咽干、咽痛。鼻腔填塞,广泛压迫鼻腔各壁,可引发严重的头痛、失眠。
(2)抽出填塞物时,患者的痛苦程度甚至比手术时更明显,因为抽出填塞物时,鼻腔处于充填状态,难以如同手术时那样,实施有效麻醉。
(3)因为鼻腔内空间不规则,而现行的填塞材料很多是规则的长条型,膨胀后压力不均衡,易导致鼻中隔血肿的发生。
使用鼻中隔固定器后即刻通气,避免因鼻腔填塞造成的口腔干燥、鼻腔内肿涨疼痛。鼻腔内分泌物可自行排出,降低感染风险,其次鼻中隔垫还可以起固定支撑作用,预防术后鼻中隔血肿及水肿,防止鼻孔撑大变形。
综上所述,使用鼻中隔固定器可有效改善上述弊端,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均有极大改善,值得推广。
本月合肥的专科美容医院已在临床上开始使用。